1. 网站首页
  2.   ⁄  创新券/服务券协同-北京
  3.   ⁄  开放实验室详情
基本信息 开放实验室名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应用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类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认定部门教育部认定时间2010年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所属功能平台分子肿瘤学技术服务平台
所属领域生物医药
负责人游伟程
服务特色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应用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设,2007年度,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0年5月通过教育部验收。2006年研究所搬迁至新院,使实验室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符合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硬件条件。
科研队伍和骨干专家1.科研队伍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应用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博士生导师23明,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加入。
2.骨干专家
游伟程,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兼任美国流行病学院院士,国际胃癌研究会(IGCA)常务理事,国际消化道肿瘤联盟(IDCA)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癌症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理事长。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主编,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编委及国内多种医学杂志副主编、编委,国际权威杂志JNCI、Cancer Res等审稿人。
游伟程教授共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大部分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上,如JNCI, Gastroenterology,Cancer Research, Int J Cance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等,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70分,论文被索引超过1300余次,曾30余次被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做大会特约发言,多次担任大会主席和执行主席。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名。
科研成果1. 肺癌化疗和靶向治疗疗效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王洁教授负责的项目“肺癌化疗和靶向治疗疗效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以肺癌个体化化疗和靶向治疗为目标,首次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证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游离DNA EGFR和KRAS突变与EGFR-TKI疗效和预后均有相关性,为实现药物基因组学基础上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了分子检测平台。在国内率先将EGFR突变检测常规应用于临床。在国际上率先研究了ΔDNMT3B剪切变异体在不同癌中的表达谱及其临床意义。本项目共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6篇,最高影响因子17.89,累计影响因子为55分。
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的中药干预效果与机理研究
李萍萍教授负责的项目“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的中药干预效果与机理研究”,以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潮热等副作用为目标,发现了不含植物雌激素,又能改善潮热症状的中药复方,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首次用随机双盲的科学方法验证中医改善症状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传统方法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在中医药研究中引用国际公认的潮热评估标准,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化,国内属领先应用。首次采用人血标本检测中药复方对内分泌药物三苯氧胺活性代谢产物的影响,证明联合使用的安全性。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2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总影响因子达13.518。药物已经开发为我院协定处方,临床研究疗效满意,深受患者欢迎。撰写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肿瘤常见症状的中西医处理》,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三届。
3.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009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评委会评审会议于2010年3月22日在天津召开。本次评审会以投票表决方式评出30项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由我院张晓鹏教授负责的项目“磁共振功能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喜获首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已使影像诊断由对组织、器官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向功能影像、微观形态改变甚至分子影像水平的方向发展,目前,恶性肿瘤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是影像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研究热点。本项目对磁共振功能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将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与肿瘤学有机结合,为肿瘤影像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代表仪器设备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底批准立项,2008年开始筹建,2010年通过专家验收,开始正式运行并向国内外开放。2008年5月至2012年8月,实验室主任游伟程教授,副主任寿成超教授、尚永丰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季加孚教授,副主任邓大君教授、尚永丰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魏于全院士,副主任委员詹启敏院士、方伟岗教授。

实验室依据前期工作基础及肿瘤研究的发展趋势,围绕“战略前移、少发易治、量体裁衣、合理治疗”的战略思想,继续围绕胃癌乳腺癌食管癌等病因及发病机制、遗传易感与环境交互作用及分子流行病学、预警及早期诊断、高危人群干预及防治的新药研发和肿瘤侵袭转移等内容开展更高水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期在肿瘤预防、预警、干预、早诊及相关机制等方面,取得更多创新性、开拓性研究结果。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及高危人群的干预研究;肿瘤预警与早期诊断的研究;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肿瘤个体化治疗及诊治新方法的研究。

实验室现有PI15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资助者5人,组成了一支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2008年立项建设以来,新增各类科研项目近600项,获得科研经费3.7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含子课题)293项,科研经费2.6亿元。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19项,专利授权22项,其中国际专利授权1项。在《Cell》、《Cancer Cell》、《J Clin Oncology》、《PNAS》、《EMBO》、《Cancer Res》、《ClinCancer Res》、《Gut》等著名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标注重点实验室的SCI论文420篇,总影响因子1381.109,其中IF5以上论文75 篇。

实验室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日益加大,已拥有飞行质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组织芯片分析、荧光定量PCR仪、核酸芯片仪、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系统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平台,本着开放共享的原则,对实验室内外科研人员提供开放服务。


专业服务机构名称北京北达燕园微构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
负责人江向峰联系人北大基地电话010-62565921
邮箱lc@labpku.com邮编10087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23号科方孵化器2306室